什麼是食農教育?不只是農事體驗,更是生活學習
「食農教育」這個詞近年在學校、親子活動、永續行動中不斷被提及。根據農業部定義,食農教育是指:
透過認識食物與農業,培養尊重土地、珍惜食物與健康飲食的生活態度。
簡單來說,它不是單單「教你種菜」或「教你煮飯」,而是:
從田裡到餐桌的全流程參與
從觀察自然到反思消費的學習歷程
從操作技能到情感與價值的建立
對孩子來說,食農教育能讓他們認識食物來源、感謝勞動者、建立環保與永續觀念。
對家長而言,這是一種不靠講道理、卻能深植生活意識的「柔性教育」。
富田農場怎麼做食農教育?
富田農場的食農課程結合「香草× 動物× 五感體驗」三大核心,讓孩子不只能玩,還能透過感官與身體真實參與。以下是三個實際作法:
一、香草從種到吃:體驗香氣與生長的循環
香草園區導覽 → 學習辨識葉形、氣味與用途
種植小盆栽 → 每人選一種香草(如羅勒、薄荷、百里香)動手移栽
香草入菜活動 → 自採葉片製作香草鹽、涼拌沙拉或香草飯糰
記錄香草生長週誌,觀察每天變化
孩子學會: 香草不是只用在香氛或裝飾,它也能成為食物的一部分,並且需要照顧與等待。
二、動物照顧與飼料來源教育
認識動物(羊駝、山羊、小豬、雞)的食物習性
孩子親手準備飼料(切紅蘿蔔、分裝穀物、收集香草邊料)
餵食與觀察動物反應,並記錄「牠喜歡什麼、會怎麼反應」
學習餵錯食物會造成什麼影響,了解「尊重飲食差異」
孩子學會: 不同動物有不同食物需求,人類也一樣。選擇食物是尊重自己與他者身體的過程。
三、從田野到餐桌的共煮體驗
農場採摘香草、蔬菜與雞蛋
分組製作香草便當,從洗切、調味、裝盤到分享
體驗無油煙調理方式、低鹽健康烹調、使用在地食材
家長與孩子一起享用,完成「分享食物的意義」
孩子學會: 做食物不只是媽媽的工作,人人都可以參與。分享一餐是表達感謝與連結情感的方式。
食農教育的學習重點有哪些?
富田農場依據台灣108課綱素養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,將食農教育分成五大學習核心:
學習面向 實踐方式 教育價值
食物認識 認識香草、蔬菜、蛋的來源與用途 建立食物來源知識與感謝態度
土地連結 參與種植與除草、餵食動物 感受人與自然的關係與責任
健康飲食 製作低鹽、少油、香草調味的料理 學會選擇對自己與地球友善的食物
循環觀念 餵動物邊角料、香草堆肥示範 學會廚餘再利用與資源不浪費
情感教育 DIY卡片送給廚師與家長、動物祈福卡 練習表達感謝與建立情感連結
富田農場的食農活動適合誰參加?
親子自由行家庭:想帶孩子認識自然、不只看螢幕
學校戶外教學團體:符合108課綱食農與永續主題
教師研習或親職教育活動:作為素養教育範例現場觀摩
企業家庭日、CSR活動:安排親子手作+食農課程,兼具休閒與學習
活動內容可依對象客製,從半日遊到一日課程都有配套方案,也可延伸進行教師指導工作坊或講座。
孩子從食農教育中真正學到什麼?
在富田農場的食農課裡,我們常聽見孩子說:
「原來香草這麼香不是天生的,要每天澆水它才會長。」
「我以為雞只吃米,沒想到牠們也喜歡吃我們的菜葉。」
「我做的飯糰媽媽吃光了,我有點感動。」
這些話,正是食農教育最珍貴的成果——不是背了幾個農產品名字,而是對食物、生命與關係的重新認識與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