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孩子需要食農教育?從自然中找回學習的動力
食農教育不只是教小孩種菜,也不是只能出現在課堂裡的教科書內容。真正的食農教育,是透過實際參與土地耕作、食物準備與環境觀察,讓孩子理解食物從哪裡來、怎麼來,並在過程中發展出責任感、觀察力與環境意識。
在數位時代成長的孩子,習慣了螢幕上的即時回饋與快速獲得,但自然界不是這樣運作的。種下一顆種子,需要灌溉、觀察、等待;香草長得快不快,取決於氣候、土壤、肥料,甚至是孩子是否願意每天來看它一眼。這些過程雖然緩慢,卻是孩子生命中難得的慢學歷程。
富田農場在多年親子導覽與教育體驗中,發現食農教育能幫助孩子重拾好奇心,也讓他們產生前所未有的「成就感」。當他們親手採下自己種的香草、將之曬乾、調味、製成香草鹽帶回家時,那份「我做的」感覺,遠比任何考試分數來得具體深刻。
富田農場的食農教育怎麼玩?三階段設計完整學習路徑
我們的食農課程不是單一活動,而是依照年齡與學習目標設計出的「三階段循環學習系統」,讓孩子從參與到創造,從感受變成實踐者。
第一階段:認識土地與植物
孩子會從香草園開始學習。導覽員帶領他們觀察葉片形狀、氣味、植物生長位置與時間,教他們如何分辨迷迭香、薄荷、羅勒等常見香草。過程中會使用香草圖卡、味道記憶卡等教具,增加互動性與趣味性。
為了讓孩子了解植物與環境的關係,我們還會安排小任務讓他們觀察哪一塊地長得比較好、陽光是否充足、澆水是否得當。這些看似簡單的觀察,其實正是自然科學最基礎的訓練。

第二階段:實作與照顧
在香草栽種體驗中,孩子會實際進行香草種子播種、小苗移植、施肥與澆水。園區使用自製堆肥,因此也會加入堆肥體驗課程,教孩子如何辨識有機物、翻堆發酵、觀察氣味與溫度變化。
這一階段最重要的不是「成果」,而是「過程」。我們鼓勵孩子記錄植物每天的變化,與同學討論為什麼香草長不好?怎樣調整澆水時間?這些過程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,而不只是等待老師給答案。
第三階段:轉化與分享
最後,我們會將孩子栽種的香草用於DIY手作課程中,例如製作香草鹽、香氛包、乾燥吊飾、風味茶飲等。這讓孩子從「種出來」到「做出來」,並且可以帶回家分享給家人、老師與朋友。
這個階段我們特別強調「轉化的成就感」。很多孩子在這時候第一次意識到,原來他們做的事情可以讓別人開心,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這種由土地產生的自我價值,是都市學習裡很難出現的體驗。
結合課綱與生活,讓農場成為延伸學校的戶外教室
富田農場的食農教育不只是體驗活動,更與國小、幼兒園教育現場密切配合。根據108課綱強調的「素養導向」與「統整學習」,我們設計出多元對應的教學模組,讓戶外學習不再只是「玩一玩」,而是具備學科連結與核心素養發展的完整課程。

例如:
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:觀察植物生長、比較土壤肥力、理解生態循環
社會領域:認識農民工作、理解農業生產與飲食文化
健康與體育領域:瞭解食物來源、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材
藝術與人文領域:以香草為主題進行創作與表達
每一項活動皆可搭配學習單、延伸任務與課堂討論,成為老師設計教案的延伸資源。我們也提供教師版教學手冊與導覽稿,協助學校串接農場與校內學習,讓戶外教學不再是突兀的「另類教學」,而是完整的「真實學習」。
此外,我們也特別針對學校安排「可移動式食農教育套裝」,包含香草種植箱、堆肥示意模型與教具套件,讓農場教學延伸回到校園中,進行長期觀察與照顧任務,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學習連結。
從土地出發的教育,不只是學會種香草,更學會尊重自然
我們常說孩子要學會「與土地連結」,但要做到這件事,不能只是把孩子放在田裡走走,而是要給他一個參與、照顧、感受與反思的學習過程。
在富田農場,我們希望孩子學會的,不只是「香草叫什麼名字」、「什麼植物可以吃」,而是:
種下東西需要時間等待
自己動手比看影片更重要
土地有它的節奏,我們不能強求
食物是珍貴的資源,不該被浪費
照顧一棵植物,就像照顧一段關係,需要用心
當孩子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成長,不只是變得會種植物,也會變得更有責任、更能觀察、也更懂得感謝自然與他人。
這就是富田農場推動食農教育的初衷——讓自然成為孩子生命中最早的一位老師,也讓家庭與學校在這塊土地上,找到共同育人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