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田農場的香草產品怎麼來?從田間到伴手禮的轉化故事

目錄

從一顆種子開始:香草種植的第一哩路

富田農場的香草種植並不是大量溫室栽培的標準化模式,而是依循自然節奏、小面積、多樣性混合的方式進行,目的就是要讓每一株香草都能真實地與土地、氣候、季節互動,長出它最自然的模樣。

我們種植的香草包括甜羅勒、百里香、迷迭香、紫蘇、薄荷、香蜂草等,部分為常見廚房香草,部分則具有功能性氣味與醫療潛力。這些香草都採「循環農業」模式種植——也就是使用農場自製堆肥(動物排遺+落葉)、天然資材、無化學添加,確保植株健康的同時,也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足跡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們的香草園區同時作為「教育展示田」,讓孩子與遊客能夠參與種下的每一步驟。從鬆土、育苗、施堆肥、澆水、摘心,到觀察香氣變化與病蟲害處理,都是課程的一部分。孩子親手栽種的香草,也可能就成為日後DIY材料與產品的原料之一。

這樣的參與式種植模式,讓「商品」不再只是「消費」,而是一段「參與」與「共創」的旅程。

 

採收、加工與保存:香草品質的關鍵時刻

香草的風味與香氣,大多儲存在葉片表面與莖部精油腺中,因此採收時間點、加工方法與保存技術,對產品品質有直接影響。

我們選擇在清晨或傍晚採收,避開強烈陽光造成精油揮發,並以手工剪取方式保留葉片完整性。採收後的香草會立即送進加工區,分為三種處理模式:

風乾處理:適用於香氛包與乾燥用途的香草(如迷迭香、薄荷)

烘乾處理:適用於香草鹽等需穩定含水率的食品用香草

濕用處理:當日用於DIY課程者,採用冷藏保鮮保存24小時內使用完畢

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引進小型食品加工設備如除濕乾燥機、真空封口機、冷藏保鮮庫等,不僅提升香草品質穩定性,也讓農場能更有效管理香草儲量與供應。

此外,富田農場也將「香草儲存」設計成教學環節,例如開設「香草風味保留實驗課」,讓孩子比較新鮮香草與乾燥香草的氣味差異,甚至學習封裝、貼標與保存方法。

 

手作加工與包裝設計:讓香草從農場走上禮物檯面

我們的香草產品不是工廠大量製造的貨架商品,而是手工製作、少量生產、每批略有不同的真實產品。

目前主要開發的伴手禮產品包括:

香草鹽:以天然海鹽+自種香草混合,製成多款調味品,如迷迭香檸檬鹽、羅勒辣椒鹽

香氛包:用乾燥香草與天然棉布製作,無香精,強調自然香味與質地

香草驅蚊劑:利用香茅、薄荷、尤加利精油調配,搭配植物酒精製成,無化學DEET成分

季節限定禮盒:搭配母親節、中秋節等節日推出,內含小卡、料理建議與食譜

產品的包裝設計走簡約自然風,部分使用再生紙與玻璃瓶,並於包裝上標註香草來源(可追溯至農場田區與批次)。我們也設計香草圖鑑標籤,讓消費者能從外包裝上辨識各種香草品種與用途。

香草產品製作過程也成為部分DIY活動的延伸,例如家庭日活動會安排香草鹽調配體驗,企業ESG方案會安排「公益香草包裝工作坊」,讓員工協助完成禮品製作,並捐贈至長照機構或庇護工場。

 

富田香草六級化轉型的價值:從教育到經濟的雙贏路徑

所謂六級化,是指農業的「生產(第一級)+加工(第二級)+服務與銷售(第三級)」的整合經營策略。富田農場以香草為核心,在場域內整合了種植、生產、教育、加工與銷售,建立出具代表性的六級化模式。

這樣的轉型有幾個關鍵效益:

提升農場經濟自主性:將季節性觀光收入轉換為全年可販售商品,提高現金流穩定性

強化品牌識別度:香草成為富田的主軸記憶點,遊客對「香草農場」的印象鮮明

創造教育深度:每一份香草鹽都是教材,讓孩子學會「從種子到成品」的完整流程

延伸社會影響力:產品部分由庇護工場包裝與加工,增加社福合作可能性

未來,我們也預計導入「產品碳足跡計算系統」,讓香草產品不只標示產地,也能告訴消費者「這罐香草鹽少排了多少碳」。

對富田來說,產品不是終點,而是教育的延伸、體驗的成果與理念的具象。我們希望每一份香草產品,都是一段與土地、季節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