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「動物故事牆」?富田農場為什麼這樣設計?
富田農場的「動物故事牆」是一面長達數公尺的彩繪牆,上面張貼了農場中每一隻主要動物的照片、名字、個性特徵與小故事。這不只是裝飾,而是一種「教育型導覽」的創新設計。
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一個簡單的問題:
「如果我們把動物當成朋友來介紹,孩子會不會更願意認識牠們?」
結果顯示,答案是肯定的。當孩子讀到:「我是毛豆,我是一隻膽小但愛交朋友的小羊駝」、「我是咕咕蛋,是這裡最會唱歌的母雞」,他們不再只是餵食,而是帶著情感與好奇去接近牠們。
動物故事牆上有哪些動物角色?個性設定怎麼來的?
富田農場目前有超過30隻動物,核心故事牆上挑選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多位「動物主角」,每一隻都有專屬形象與故事簡介。我們以擬人化但真實的行為觀察為基礎,設定如下:
1. 毛豆(羊駝)|內向觀察家
最喜歡靜靜地站在角落觀察人群,但如果你蹲下來安靜地等,牠常常是第一個靠近你的羊駝。
2. 奶泡(跳跳羊)|好動明星
一天到晚跳來跳去,是最活潑、最愛玩追逐遊戲的小羊。據說牠聽到音樂還會扭屁股。
3. 咕咕蛋(母雞)|愛唱歌的媽媽
總是在清晨用「咕咕咕」的聲音叫醒大家,牠下蛋的地方總是不同,喜歡挑戰遊客找蛋的眼力。
4. 啾啾(麝香小豬)|敏感的食物偵探
鼻子最靈敏,能在10秒內找到香草餵食包裡的最香一塊。怕冷,最喜歡躲在乾草堆中睡午覺。
5. 芝麻(小驢子)|忠心守門員
每當有遊客接近欄位時,牠總是第一個探頭出來「巡邏」,但其實只是想第一個吃到胡蘿蔔。
6. 咪咪(笑笑羊)|愛撒嬌的小女孩
如果你會說話又會輕輕摸牠的頭,牠會陪你很久很久。據說有人餵了三次還被牠記住!
每一個角色故事都經過農場工作人員長期觀察,並與教育團隊共同設計,希望讓孩子能對動物產生具象印象,不只是「一隻羊」,而是「我今天遇到的是咪咪」。
故事牆怎麼結合活動?讓孩子用故事進行探索與互動
動物故事牆不只是展示牌,更是一套完整的互動學習系統。富田農場設計了以下幾種親子互動方式:
1. 動物認識挑戰卡
孩子會在入口領到一張「動物尋寶卡」,根據牆上故事的線索,找出農場內的實體動物。例如:「找到那隻總愛跳躍的奶泡,牠今天跳了幾次?」
2. 自選角色觀察日誌
孩子可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隻動物角色,觀察牠今天的行為、表情與互動,再寫下「我今天和○○做了什麼」,是結合閱讀理解與行為紀錄的初階學習單。
3. 家長導覽小劇場
農場也提供角色卡讓家長扮演動物「說故事」,例如爸爸扮演芝麻驢子:「我是芝麻,我要檢查你有沒有帶胡蘿蔔!」透過親子互動增加體驗的趣味與記憶點。
4. 動物故事DIY區
孩子可畫出自己想像中的動物故事角色,並貼到故事牆延伸區。我們每月會從中選出「人氣動物設計師」,送出紀念徽章與免費入園券。
故事牆帶來的學習與情感轉化:不只是動物,更是朋友
許多孩子透過動物故事牆建立起與動物的情感連結,甚至回家後還會寫信或畫圖寄來農場,問:「毛豆最近還會躲在角落嗎?」「咕咕蛋下蛋了嗎?」這些回應讓我們知道:
1. 故事能讓觀察變成習慣
原本只想餵飼料的孩子,開始觀察牠們的動作、表情與反應,這是學會「理解他者」的第一步。
2. 角色有名字,孩子更願意關心牠
當動物有名字、有性格、有故事,孩子會自然記住牠,產生類似「同班同學」的感覺,願意用溫柔的方式靠近。
3. 家長與孩子有了共學的切入點
父母不需要靠生物知識或農業背景,也能用故事與孩子一起看動物、說觀察、談感受,成為彼此最好的共學夥伴。
4. 永續教育從情感開始
當孩子喜歡一隻動物,他們會問:「我們怎樣可以幫牠?」「為什麼不能亂餵?」「可以幫牠蓋一個屋子嗎?」這樣的提問正是永續意識的起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