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溪旅遊 |為什麼孩子需要「動物觀察任務卡」?
在富田農場的經驗中,許多孩子一開始只想衝上前餵動物,卻忽略了動物的反應與情緒。於是我們思考:怎麼讓孩子「先看、再做」?答案就是——任務卡設計。
任務卡的好處不只是增加互動樂趣,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:
養成觀察習慣,理解「不是所有動物都一樣」
用邏輯推理與感官去記錄現象
練習用文字或圖像表達觀察到的內容
建立耐心與自我控制力,願意等動物「願意靠近」
這樣的練習對未來的自然科學學習、社交觀察力與情緒理解都有幫助。

大溪旅遊 |五大任務設計全攻略:從感官觀察到同理行為
每一張觀察任務卡皆依據不同動物與年齡層設計,讓3歲~12歲的孩子都能從中獲得挑戰與成就。以下是五大類型任務的設計邏輯與實際內容:
任務一:肢體語言觀察任務|動物的耳朵告訴你牠在想什麼
例如針對羊駝與小驢子設計的任務如下:
當牠耳朵往後時,是緊張還是開心?
如果牠轉頭但不走開,代表牠願意互動嗎?
孩子可畫下「我看到牠的耳朵是這樣(畫圖)」並寫下推測情緒
任務二:行為記錄任務|我今天看到牠做了什麼事?
針對山羊與笑笑羊常見的動作,例如:
搖尾巴(次數:___)
在草地上跳躍(次數:___)
靠近我與我對視(圈選YES/NO)
此任務訓練孩子數量觀察與動作辨識能力。
任務三:感官對照任務|這隻動物的聲音/味道/觸感是?
五感任務常見於麝香小豬、雞與香草餵食互動:
牠的毛是:蓬鬆/粗粗的/滑滑的
我聽到牠的聲音像:哼哼/咕咕/咩咩
我餵牠的香草是:羅勒/百里香/薄荷(圈選或貼貼紙)
任務四:同理心任務|牠現在想要什麼?我可以做什麼?
這類任務會引導孩子對動物行為做出推測,例如:
如果牠一直在門口繞圈圈,是不是在等飼料?
如果牠看到我就轉身,是不是不想被摸?
我可以選擇:a.靠近摸牠、b.站遠一點觀察、c.問老師怎麼做
任務五:親子共作任務|我今天最喜歡哪個動物?為什麼?
活動結尾,我們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完成一個任務:「寫下或畫下今天印象最深的動物與原因」,這不僅加深記憶,也讓親子間產生自然的對話與共感連結。
大溪旅遊 |怎麼使用觀察任務卡?導覽結合遊戲的實際操作方式
任務卡並非單獨存在,而是與每一項導覽體驗活動串接,成為孩子「行前導引+活動紀錄+結束反思」的完整流程工具。
流程建議如下:
導覽前領取任務卡+任務筆袋(含鉛筆、貼紙、小色筆)
由老師說明「今天我們要變成小小動物觀察員」的任務精神
每完成一項任務可蓋章或貼紙,自我激勵進行挑戰
導覽結束後,孩子可將任務卡交給老師講解、再交回父母作為紀念
這樣的設計讓孩子從被動餵食者,變成主動觀察者,也讓農場經驗不只是「我摸過羊駝」,而是「我知道牠怎麼表達不開心」。
任務卡不只是遊戲,它是孩子內在感受的出口
我們觀察到,透過任務卡完成導覽的孩子,更願意用語言與大人討論自己看到的行為、思考牠們的情緒,甚至會說出:
「我覺得這隻豬今天心情不好,因為牠一直在旁邊自己走來走去」
「羊的毛摸起來很像我家的抱枕,我想帶牠回家睡覺」
「我發現雞都會躲在有太陽的地方,因為牠也怕冷!」
這些回應讓我們相信,動物觀察任務卡不只是活動道具,而是讓孩子學會連結、表達與感受的媒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