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需要「餵食守則」?讓農場體驗更安心也更有教育意義
在許多農場經驗中,動物餵食常被誤認為「簡單好玩、拿飼料丟一丟就好」,但實際上,正確的餵食方式關乎動物的健康、孩子的安全與整體的學習價值。
常見的錯誤餵食情境包括:
將飼料撒地導致動物搶食打架
過度靠近導致動物受驚、咬人或踩人
餵食非指定食物造成動物腸胃不適或中毒
孩子誤認動物為玩具,忽略其行為界線
因此,富田農場在每一場親子互動前,都會先說明「動物互動五守則」,並搭配視覺海報與遊戲式任務卡,引導孩子學會正確餵食、觀察反應並尊重動物。
富田農場動物互動五守則|親子都該記住的餵食行為規範
這五大守則簡單易懂,是每位遊客進入互動區前的「小小學習任務」,不只是規範,更是教育起點。
守則一 看懂動物表情,靠近前先觀察
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肢體語言。
小驢子轉頭看你+耳朵前傾=可能願意互動
羊駝身體僵硬、耳朵往後=可能不想靠近
孩子必須先觀察、再行動,學習「尊重他人」的動物版表達方式。
守則二 手掌平放,不拿食物逗弄
餵食時必須將手掌平放,讓動物能安全舔食,不能用手指抓著飼料或來回搖晃逗弄動物,避免誤咬與焦躁情緒。
守則三 不從後面靠近,不抱、不追、不拉毛
這條守則教導孩子建立「身體界線意識」,許多動物後腿反應敏感,從後靠近可能導致跳躍或踢腿;也禁止孩子將動物當作寵物抱起、追趕或觸摸敏感部位。
守則四 餵食前後都要洗手或消毒
這不只是為了孩子衛生,更是一種對動物的尊重。乾淨的手不會把人類的氣味、病菌帶給牠們,也讓孩子建立日常的保健習慣。
守則五 每種動物只能吃自己的專屬飼料
農場會明確分裝不同飼料包:
羊駝→乾草條
小豬→香草蔬果塊
雞→玉米粒與發酵飼料
孩子透過分辨飼料種類,學習「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需要,不能一視同仁」的思考能力。
配合守則,我們怎麼設計「好玩又有學習」的餵食體驗?
遵守規則不等於無趣,富田農場設計一系列寓教於樂的互動體驗,讓守則成為好玩的起點:
1. 動物喜好卡:猜猜誰最愛吃什麼?
孩子手上有一張卡片,列出不同動物與牠們的飲食偏好(圖示+香味提示),餵食完可勾選「猜對/猜錯」,最後兌換「我了解動物喜好小專家」貼紙。
2. 餵食配對任務:找到正確的飼料送對象
活動中隱藏「錯誤配對」飼料選項(例如:山羊的食物誤拿去給雞),讓孩子主動判斷、詢問工作人員,從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3. 「我今天很溫柔」觀察卡:記錄自己餵食行為
每位孩子會得到一張「我今天有:先觀察/平手餵食/不追動物/洗手」四格自評卡,完成者可得到「友善小動物徽章」。
這樣的互動方式對孩子與動物有什麼長遠影響?
富田農場希望動物互動不只是一次旅遊經驗,更是影響孩子價值觀的起點。這樣的設計產生了以下幾個積極效益:
對孩子:
增加自我控制能力與觀察力
學會尊重生命、感受他者情緒
建立「做事前要思考」的行為習慣
獲得自信與成就感:「我做對了」「動物願意靠近我了」
對動物:
減少驚嚇與攻擊行為的風險
避免飲食錯誤與腸胃問題
保持情緒穩定、增加正向互動意願
讓牠們能在被尊重與理解的情況下生活,更願意主動親近遊客
透過規範與遊戲的結合,富田農場的餵食互動變得更有深度,也讓每一次動物接觸成為一堂「生活品格教育課」。